把握机遇在
海绵城市建设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今年5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型转型”,
海绵城市被明确写入规划,也意味着在国家层面获得政策支持与保障,绿色基础设施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葛洲坝集团积极践行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城市的投资与建设,在
海绵城市建设领域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公司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科技进步,快速进入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园林绿化、水体治理、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打造了一批批
海绵城市精品工程。
2016年,葛洲坝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在
海绵城市的技术积累,积极参与到湖北省
海绵城市建设中,与国内知名的“水生态”治理综合服务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及
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还先后成立
海绵城市建设应用技术研究所和水生态研究所,不断加大研发、应用力度,已自主研发多项
海绵城市核心技术。目前,公司承建的涉及
海绵城市的项目包括市政工程葛洲坝滨江长廊、水环境治理工程荆门竹皮河、海口水环境治理项目,以及前期中标的重庆龙洲湾项目、盘县保障房项目PPP项目,其中,武汉戴家湖公园、桥南公园、桥头小学、钢城二中四个项目被列为
海绵城市建设“样板工程”。
前不久,国家水利部、住建部等多次到公司承建的武汉市青山区
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中进行调研和考察。5月,水利部长江委主任魏山忠在了解到钢城二中子项承受了今年4月份几场大雨考验后表示,葛洲坝海绵化改造工程确确实实是惠及民生的工程,在防洪、排涝、治污、保供以及美化校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海绵城市实景
敢于创新
总结出一套
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经验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涉及众多环节的专业技术,比如规划设计、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葛洲坝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已获得了透水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成型试模、测透水系数的透水混凝土自震捣成型试模等多项发明专利。
今年6月,葛洲坝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将在工作站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管廊、水环境提升等产学研合作,推动武汉市在
海绵城市试点中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葛洲坝集团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核心科技成为助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利器”,成立了
海绵城市建设应用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多项
海绵城市核心技术。生物基质混凝土、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就是其中关键技术。生物基质混凝土是葛洲坝新研发的一项核心技术,“我们将它称为‘长草的混凝土’,在保持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硬度和耐久性的功能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环境等因素,添加了特制的混凝土添加剂和生物活性菌剂,植物能从混凝土中汲取充分的养分。”公司
海绵城市研究所所长曾伟介绍道。据了解,这项技术具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整个结构透水速率不低于30L每小时,而且极大减少了单位面积的水泥使用量,去除了化学肥料、农药对水体环境的破坏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