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昆山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概述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05日
:昆山是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属于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水系规划和蓝线保护规划,工作基础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重在协调有关专项规划,为本地区水环境质量提升提供系统性方案,各项措施落地,并反馈到各有关专项规划当中。

一、规划背景及工作思路

(一)城市概况

昆山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带,中心城区规划总面积470平方公里,昆山地处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地区,水系密布,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能差。由于地势低洼,昆山市形成独特的圩区排水格局,全市被骨干河道分割形成98个独立的圩区。

(二)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昆山市生态资源受到蚕食,河湖坑塘调蓄能力急剧下降,污染负荷日益增加,水乡风貌日渐模糊。而圩区排水格局受破坏造成圩内河道水体流动性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污染物容易积聚又加剧了河道水环境恶化,成为现阶段影响居民生活宜居性严重的问题。

(三)工作基础研判

在城市涉水的规划方面,昆山市已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水系规划、蓝线保护规划等;城市水文、水资源数据较为完整,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昆山在2010年起,通过国际合作与本土创新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的建设、管理经验。

(四)总体思路确定

昆山市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重在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解决当前存在的水环境质量改善问题,通过分析当前需求、系统总结已有的相关规划内容,提出优化提升方案,并与相关规划协调反馈;明确近期建设重点任务,并从管理体系上保障规划实施。

(五)主要工作成果

规划的成果包括:文本、图集、说明书和专题。其中,文本是规划中简练、重要的文字说明,描述专项规划中的结论内容,提出对相关规划的修订建议。图纸与文本内容相符合,具有同等法定效力。说明书是技术性文件,是对规划文本的说明。专题是对重点问题的研究。

二、基础调查分析

重点从城市自然生态本底、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实践基础、相关规划编制情况、城市水系统等方面开展现状调研与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用于识别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为多方案比选、系统化方案制定提供支撑。

(一)海绵城市建设条件相关资料收集与分析

1. 近30年的日降雨数据,不少于5年、步长不超过1小时的实际降雨数据,用于分析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对应关系、径流控制效果模拟评估。

2. 土壤类型分布情况(如果为回填土,说明回填类型、分布范围、回填深度)、土壤密度、土壤地勘资料(土壤孔隙率、渗透系数)、地下水位埋深,用于评价渗透能力,分析确定海绵城市建设适用的技术措施。

3. 市域1:10000地形图、中心城区1:1000地形图,新的用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现状及规划用地特征分类等资料,用于城市地形地貌、建设密度及建设阶段评价、竖向及水位控制设计。

(二)海绵城市实践基础相关资料收集与分析

1. 已出台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制度,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情况。

2. 已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践、技术探索、规范标准、相关研究等资料,用以总结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在本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适宜性和可推广性。

3. 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重点项目、在建及待建道路计划、已报批海绵方案项目建设计划等,为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项目确定提供支撑。

(三)已有相关规划资料收集与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控规,水系、防洪、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供水、节水等专项规划,用于分析各规划中与海绵城市相关的目标指标、建设标准和规划内容是否完备与衔接,为用地条件分析、目标和指标确定、设施布局安排、多专业方案协同等提供支撑。

(四)水系统现状调研与分析

从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四个方面进行调研与评价,重点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制定系统化方案、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安排工程建设时序等提供支撑。

1. 水生态调研与评价

(1)城市下垫面资料(包括新现状用地图、新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用于对城市下垫面进行解析。

(2)“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本底资料,用于对自然生态空间总体格局、水系护岸生态性进行评价,为确定自然生态空间保护格局、总规划分“三区四线”提供支撑。

(3)现状水系图,水系参数、等级、功能、护岸形式、水面率等相关资料;现状绿色空间图,绿地用地性质、功能、面积等相关资料。用于对城市水体、绿地等自然空间的保护与生态功能发挥情况进行评价,为确定公共海绵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4)城市蓝线划定与保护制度、城市绿线划定与保护制度,为水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蓝绿融合”等工作提供支撑。

2. 水环境调研与评价

(1)环境质量报告、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河道水质监测数据、重点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黑臭水体名录与分布等水环境质量资料,用于对城市水环境质量、水质达标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污水厂尾水、未纳管企业自处理废水、农村点源污水、雨污合流及雨污混接错接等点源污染资料,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面源污染资料,用于对水污染源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雨水径流污染在水污染源中所占的比例,为确定水污染治理方案提供支撑。

(3)水系连通情况、水系日常及汛期的水位、流量等资料,用于对水体流动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水体流动的主要问题,为水系优化规划、水环境容量计算、活水畅流方案制订提供支撑。

3. 水安全调研与评价

(1)历史洪涝灾害及其特点,近些年城市内涝情况(内涝发生的次数,日期,当日降雨量,淹水位置,深度,时间,范围,现场照片,灾害损失情况,原因分析),用于对内涝区域和积水成因进行分析。

(2)暴雨强度公式,短历时、长历时设计暴雨雨型;设计洪水位、防涝控制水位等;地形图(比例尺视规划范围的面积大小而定);堤防、闸站等防洪工程体系;雨水管网、河道、排涝泵站等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用于现状防洪标准、防涝标准、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及内涝风险评估,为确定排水防涝规划方案提供支撑。

4. 水资源调研与评价

(1)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过境水资源量等,用于评价城市水资源量、人均水资源量。

(2)用水结构、常规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情况等,用于评价水资源利用水平,为确定再生水和雨水利用的目标和指标、利用方式提供支撑。
三、主要规划内容

(一)生态格局划定与公共空间管控

1. 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划定

分解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出发,在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要求等方面反馈城市总体规划。依托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基底要素,结合昆山生态空间结构体系,构建“七横、四纵、四区、六园”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规划区范围内具有行洪、排水、调蓄功能的河道、湖泊、水库、湿地及滞洪区等名录、保护范围与面积、保护要求。明确规划区范围内具有水源涵养、排水滞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山体、丘陵、林地、草地、农田等绿色空间的名录、功能、位置和规模、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