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同样,在建设
海绵城市方面,深圳也当仁不让,闯在了潮头。
记者日前从深圳市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继今年4月深圳市正式成立
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有关工作机制后,《深圳市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日前也经过深圳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这对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深圳建设成为国际优异的
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该实施方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
海绵城市”的讲话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并结合深圳市实际,分为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重点区域和建设项目指导意见、组织分工、实施保障等部分,提出了深圳市实现
海绵城市理念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深圳市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也标志着深圳进入全面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阶段。
建
海绵城市需求迫切
长期以来,深圳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而城市开发建设中水文条件改变较大,增大了内涝风险。比如,深圳市的地面硬化占比不断提高,与1980年相比,2013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加24%,地表径流量增加约40%,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雨洪调蓄空间萎缩,现状水面率约4.61%,远低于规范要求的城市适宜水面率下限值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深圳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高,城市硬化地面比例高、河流短小且多为雨源型河流等特征;水安全保障度不高、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亟待修复等问题已经成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重要制约因素。
“深圳建设
海绵城市的需求尤为迫切。”深圳市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因此,《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
海绵城市,立体治水”的对策,将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LID)模式,加大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量的刚性约束,实现“五位一体”系统治水。
创国际优异
海绵城市
记者获悉,在治水提质、建设
海绵城市方面,深圳市是铆足了力气,投入重兵巨资,干将挂帅。
2015年11月,深圳市政府审议并通过《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明确了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立体治水等治水十策。未来5年将投资816亿元治水,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等角度着手,落实了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2016年4月,市政府正式成立“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经多部门统筹研究,《深圳市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日前也经过市政府批准正式发布。
方案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海绵城市建设,将其作为新时期深圳城市发展转型的城市战略,组建协调和实施平台,在全市各项相关工作中落实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提升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方案要求深圳可以利用独特的法制优势、技术优势,创新推动
海绵城市创建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构建规划建设管控制度、投融资机制、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等,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长效推进。
发挥深圳科技创新型城市优势,结合智慧城市实现管控平台、应急联动。利用光明新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创建的技术积累和深圳前期已展开的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技术的相关研究基础,推动
海绵城市设施的本地化、科学化、产业化,在全市推广高效益、低成本、易维护的海绵设施;凝聚行业力量,建设国际优异的
海绵城市。
深圳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20%以上城市建成区要达到
海绵城市目标要求。2030年,除地质不适宜地区、污染源地区等特殊区域外,80%以上城市建成区符合
海绵城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