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俞孔坚,他从哈佛设计学院博士毕业留洋归来,身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却将自己创办的设计机构命名为“土人”,他创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却崇尚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近20年来,他顶着中国很多城市轰轰烈烈的无视生态环境的造城运动,逆流而上,提出我们需要一场“大脚革命”,来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中国。
凤凰卫视9月24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他从哈佛设计学院博士毕业留洋归来,身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却将自己创办的设计机构命名为“土人”,他创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却崇尚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近20年来,他顶着中国很多城市轰轰烈烈的无视生态环境的造城运动,逆流而上,提出我们需要一场“大脚革命”,来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中国。他就是俞孔坚。
田桐:这是您家的花园,阳台?
俞孔坚:阳台。
田桐:并不是个大别墅,这是一个一般的公寓楼,我是在顶层,在五层,所以收集的是屋顶的雨水。一年生产32公斤的蔬菜,收集50吨的雨水生产32公斤的蔬菜。
田桐:哇,真的好棒,是不是非常棒?大家都希望有这样的家,是不是?
俞孔坚:批判无视生态环境 缺乏人文关怀的造城运动
解说:15年前,俞孔坚在《世纪大讲堂》批判无视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造城运动。
俞孔坚:我们现在搞的这些城市建设就是说到底为了什么,城市的管理者、城市的规划者、城市的决策者、城市的建设者,往往把真正我们要服务的对象城市的居民具体的人给忘掉了。
15年前我这个理念被作为异端学说,当时受到排斥,当然有幸的是,我终于看到了这个时代到来了,要纠正我们过去15年的错误的时候到来了。
解说:上一集,俞孔坚和我们分享了古人的治水智慧,也反思了现在城市建设中的诸多弊端。接下来,俞孔坚将为我们深度阐释他的
海绵城市理念,且听他来细数人、水、土地、城市的和谐共处之道。
俞孔坚:那在反思基础上,我这里提出叫生态治水,如何再造秀美山川,如何让我们的田园,让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的江河回归它的健康美丽?讲三点,讲三点,,价值观。改变我们现在的关于水、洪涝和灾害的价值观,而应该用系统的价值观来对待我们的水的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所以这就是生态的概念,是个系统的概念。第二,方法论。不能依赖于简单的工程、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工程来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水涝问题,其他的环境问题,而必须通过一个系统的生态的基础设施来解决。第三,工程技术。必须把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这些工程进行应用到我们现在的城市的治理中。那么这三个部分,,生态治水,系统的价值观,就全面的水系统,下雨啊,这大家知道,我们老觉得这个洪水是发生在河道里的。你可以看到,我们每次中央台一报道哪犯洪灾,就是堵这个缺口,防洪、长江、黄河两岸河道,都跟河道有关。错了,这雨不是落在河里的,雨落在河里只是百分之一不到,雨是落在土地上的,整个国土上。当雨流到河里的时候已经晚了,你就没有必要再去防了,应该把水留在土地上,这时候土地变成了一个海绵系统,系统地对待雨,系统地对待水。这时候再来考虑你的防洪问题。
第二,系统观是讲的是水有好多问题,不光是水量的问题,水里还有污染,是吧?水还有,里头还有生物呢,还有地下的水,是吧?还有其他环境污染问题,还有生物的栖息地,还有人需要水,还有休闲,对吧?人离不开水。并不是说一防洪,把水拦掉,这个人就可以无忧了,不是这样。你水拦了,我还日常的水就没有,看不到了,地下水没有了,水排掉了,做上水泥了,生物没有了。而且,我们还有抗旱问题呢,所以水本身,水的问题是个综合症,必须系统地来解决。而我们的常规的解决水问题都是单一的,我刚刚讲了,防洪修防洪墙,抗涝修排管道;水污染了,修污水处理厂。这个都是单一的,是吧,片面的,结果把一个系统的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就像人一样,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系统地建立一个系统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就是海绵,所以
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怎么样你形成一个绿色的海绵系统,综合解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旱涝调节问题,人的生活的问题,休闲的问题,还有净化的问题,是吧?所以,这样一个水的系统解决方案,这就叫生态治水。
那么它要多尺度的。在国土尺度上,你可以看到这是中国,中国水系,西边高、东边低,发洪水一般是在中国的东部、中部,是吧?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个水系统。但你再进一步研究你会发现,洪水淹掉的国土面积并不多,如果假设,我假设,理论上讲,没有防洪堤,没有防洪堤坝,洪水能够淹掉多少国土面积呢?多也就百分之六,平常每年一遇的才0.8%,年遇的才2%,与洪水交朋友成本不高,多你拿出6%就够了,你为什么要跟它过不去呢。但恰恰就是这个6%,我们跟它抗争了多少年,尤其在近30年,中国的快速的城市化,70%是占用了洪水的空间,这是我们做的一个研究。中国的过去30年的GDP和人口的集中分布,70%是落在了洪泛区,洪水的高风险区,你可以看到没有。所以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我们造成的,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造成了洪水把我们淹掉了,原来这都是属于水的空间,我并不是说防洪堤都应该拆掉,不是这样,适当地防洪,是吧?首先就不要去占用洪水的空间;第二,需要占的时候,你就再把它防起来,因为我们过度无度地占用了水的空间,所以造成了像武汉这样的整个城市的陷落,是吧?因为我们把它的湖填掉了,因为我们占用了长江的洪泛区了,所以不淹是奇怪的。
北京真正能调来多少水?多也就是十个亿立方米
在区域的尺度上,比如说以北京为例,北京过去30年我们扩展了4倍,我们的城市扩大了4倍,人口扩大了4倍,是吧?那么直接导致的后果什么呢,我们喝的水、用的水极度地增加,所以我们抽了大量的地下水。北京地下水一年下降一到两米,过去30年我们下降了,地下水下降了将近25米,但怎么会下降了呢?原来我们把大量的雨水都排掉了,北京湿地不见了,泉水不见了,北京每年排掉的雨水是十个亿立方米的水,结果我们现在忙着从南方去调水了,所以修了南水北调工程,巨大的工程,我们有钱,我们有机器,我们有钢筋、水泥,我们耗掉了世界50%的水泥、三分之一的钢材来建这样的大型的基础设施和城市。但它真正能调来多少水呢?多也就调来十个亿立方米的水,什么意思呢?如果把北京的雨水都留下来,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工程,耗资上千亿的工程。如何把北京的雨水留下来?这就是要建立北京的海绵系统。
这是历史上的洪水的风险区,我们研究的北京的历史上的从有记录开始的洪水淹掉什么地方,然后我们又分析了北京一旦发洪水,百年一遇的洪水它能淹掉什么地方。然后再看看北京哪些地方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去的,它的地质借给是什么样的。所以,后得到了这么一张图,这张图就告诉你,如果把它这绿色的地方都留下来,北京可以与洪水为友,可以无忧,洪水就是用的这些空间,洪水需要也就这么多,6%。我刚刚讲了,多了,那就给它6%的空间,我们的城市就不需要这么如临大敌似的,一有暴雨就要发警告的这种恐慌。
那么这就是2012年,我刚刚讲了,提到2012年“7·21”大水,79个人死,死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死在我刚才讲的本来应该给水的空间,我们人非得要到那去,所以大部分人就死在这个地方。水的空间是神圣的,不能随便去侵占。那么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格局,你可以看到,按照以水为生态的骨架为基础设施去发展城市,这个城市就不是蔓延式的了,我们以前城市都摊大饼,是围绕着灰色的基础设施,也就是高速的路网,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一直到六环,这就是摊大饼。如果以我刚才讲的这个海绵系统为骨架去建城市,这个城市就不应该去摊了,这个城市就应该首先保留着水的空间、生态的空间,然后再去建这个城市,这是区域尺度的海绵系统和城市发展格局,如何建立人跟水的和谐关系。
俞孔坚及团队:不断实践
海绵城市理念
解说:多年来,俞孔坚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程范例,不断实践他的
海绵城市理念,这些设计作品以生态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享誉国际、获奖无数。在俞孔坚的设想中,一个城市有10%的海绵用地就能解决内涝问题,这真的能做到吗?他又为何砸了城市的防洪堤,海绵系统真的能洪水当前不忧不惧吗?俞孔坚教授继续为大家分析究竟如何建设
海绵城市。
俞孔坚:在一个更小一点的尺度,在中观尺度,10平方公里,这个城市应该如何来建。这就是我在武汉做了一个实验,这是我八年前给它做了一个规划,今年得到了验证,周边都淹掉了,我们这个地方没淹,在五里界,江夏五里界,这个城市已经建了一部分。正是因为建好了以后才发现,它没有淹掉,用的方法是什么呢?用的就是我刚才讲的。,尊重原有的遗产,就文化遗产,水文化遗产。农民留下来的坑塘,这都是农民留下来的坑塘,种第时候留下的坑塘,把它保留下来,你看,这都是坑塘,把它留下来。然后,把它们结合在城市中,变成城市的一个海绵体,绿色基础设施,有绿岛,有自行车道,有步道,还有谁的系统,以水定城。然后,所有的排水不是靠管道,而是靠地表的排水系统,排水沟、排水的河道、排水的湿地、排水的湖泊,你看有一级、二级、三级,我没有埋管道。大家知道,这个我们现在动不动排涝,就要用管道,做得越来越粗,以为纽约那个是先进的,以为法国巴黎是先进的,以为伦敦那个先进的,以为东京那个是先进的。实际那都是一百年前的东西了,不要以为那是先进的,那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们现在已经后悔了,比如说美国纽约,现在纽约也在做
海绵城市,明白吗?它不是先进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不是生态的,它是把水排掉,更何况欧洲的降雨的特征跟中国不一样。欧洲大部分是受这个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它降雨相对比较均匀,中国不是这样,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的特点就是强降雨,是吧,六七八三个月暴雨,每年的85%是在这个时候降下来的,那埋再大的管道是解决不了这样的强降雨的。所以,好的方法就用海绵系统、自然系统,自然的湖泊、自然的水、自然的河道来解决雨涝的问题。然后这样一个绿色的系统,再结合我们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对吧,形成一个基础设施。所以,你住在这,下完雨以后,街上流着水,我说的街上并不是说街道,街上中间有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是露天的,它是个河,里头有鸟,有生物,有鱼,是吧?平时你可以在这钓鱼。你看,这就是你的小区门口,一条排水沟,没有管道,没有雨水管道,一条排水沟,水来了,这条排水沟有弹性的,十年一遇的雨水,一百年一遇的雨水都可以用这条排水沟,而且平时很美。下雨的时候,小孩尤其高兴,他可以赤脚在这玩水,你可以看到,是吧?这是到了二级廊道,水多了,它流到二级的廊道去,这又是一片卵石滩,鱼都可以,下了暴雨以后,鱼都可以上来了。然后再往下走,这是二级和三级廊道,可以看到雨水得到了净化过滤,上面是浑的,底下就清的了,污泥得到了节流。所以,水再往下流的时候,这个水越来越干净了,你可以看到中间的生态廊道,这个生态廊道就很宽了,它可以允许一百年的强暴雨,一百年可以淹掉。这是今年我们实测的,当时到现场都有录像的,哗哗哗地流着水,但城市没事儿,住房没事儿,人是很安全的,对吧?再流到下游,这个水而且经过过滤的,进入梁子湖。
系统地解决雨涝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工程,那么你的工程技术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讲三套技术。个源头渗蓄绿色海绵系统,这就是我五年前做的一个案例,在哈尔滨群力,中央一块公园、一个绿地,当时我就想怎么变成一个
海绵城市。所以这个时候我就用了一套中国农业传统的农业技术,填挖方技术,挖出来,填起来,挖出来,填起来,这就形成了一套海绵体。这个海绵体边上你可以看到有深坑,有浅坑,对吧?水就在这沉淀下来了,然后过滤净化,进入中央,进入中央的这个湿地,就形成了一个海绵体。底下一个个泡泡就是海绵,一个海绵,有鸟,有生物,下面是人可以在这活动,所以底下是水可以淹掉的,可以过滤,可以净化,人上面在休闲。这是建设之初的,大家可以看到,当时的工地,这个城市,开始建城市的时候,这个场地,过了两年就按我这套方法,过了两年就变成这样了,变得生机勃勃,你可以看到因为雨水,雨水滋润了这块土地,吸纳了,这就是海绵,吸纳了雨水。
再往下看你可以看到,这就是海绵体,雨水过滤、净化,然后流到中央,周边就是城市的开发,对吧?雨水补充地下水,所以没有雨水管,雨水不要排走,留下来,是吧,渗蓄。到了今天已经变成这样了,生机勃勃,生机勃勃。下面是人的,底下就雨水,这都可以渗透的,所以它这个海绵,海绵体经过这个一两年,底下已经变得生机勃勃了,非常优美。这两张照片就是两年之差,经过这个
海绵城市建设,不光解决了雨涝的问题,也解决人的休闲空间问题,也解决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城市品质的提高。土地升值了,城市整体的品位提高了,这就是一个海绵体综合的应用。通过这个案例我就可以给大家一个基本的数据,就是如果城市有10%的这样的海绵,这样的绿色海绵用地,我们基本可以解决城市的内涝,城市内部的雨水都可以留下来,10%就够了。我说的所谓的10%就是在降雨量一年在1000毫米以下的中国的大量的城市,只需要10%就可以解决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