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俞孔坚:绿色海绵为城市解渴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30日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佳景观奖等。

“我认为,应该把城市绿地当做城市海绵来设计,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绿色海绵’系统。”
—俞孔坚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评审会前一天,俞孔坚以一场“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先行引燃了厦门市民对传统意义上审美价值的重新审视。俞孔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两个抓手,一个是绿色基础设施,另一个则是“大脚美”的审美标准。

真正建立起“慢”的系统

厦门日报:您认为厦门该如何建设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

俞孔坚: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市化的基石,这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运营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宜居城市需要的是绿色基础设施,马路要小,污水通过自净解决。生态建设核心的就是水问题的处理。近年来,许多城市发生内涝灾害,但是厦门作为一个海岛原本不应该被淹的。什么原因?还是基础设施的问题。

厦门是缺水城市,如果降雨都能留下来合理利用,这是美丽城市;如果大家都能够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这是美丽城市;如果游客来厦门不用担心车辆,有慢行道,这是美丽城市。厦门“快”的系统已经建得很好了,我建议下一步应该把“慢”的系统真正建立起来,打造慢的水流、慢的人流,追求“慢生活”是合适的。

建“绿色海绵”留住雨水

厦门日报:您刚刚提到厦门的城市内涝问题,有何解决办法?

俞孔坚:现在许多城市都是靠埋排水管道来解决内涝,实际上不需要做这些。建设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不应该是排水,而是把水留在岛上,这也是生态文明时代应该践行的。雨水不应是灾害,而是福音。我认为,应该把城市绿地当做城市海绵来设计,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

比如我们建造一个雨洪公园,可以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可以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同时减小了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四分之一。

有关部门可以对现有绿地、河湖及道路系统,小区绿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整合,做一个“绿色海绵”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建设的系统方案。包括建立雨洪公园,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等。

自然天成“大脚美”

厦门日报:您曾多次提到“大脚美学”的概念,那么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践行“大脚美”?

俞孔坚:这就是从审美标准来评判城市的生态建设。一个城市是需要满街都是鲜花,大投入雕琢成“小脚美”,还是自然天成“大脚美”?我看到,现在很多城市就是雕琢过度,自然不足。未来的厦门,我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自然,让大自然做功。

在城市化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方兴未艾,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厦门岛外许多条溪流正在进行治理和景观设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生态廊道,为居民提供多、好的生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