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海绵城市”大范围系统性建设仍需迈过“三道坎”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06日
入夏以来,暴雨突袭致使全国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逢雨必涝”仍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大“痼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绵城市”要实现从“小范围试点”到“大面积推广”仍需迈过“三道坎”。

海绵城市”试点区
安然度过暴雨袭击

7月24日晚,一次特大暴雨袭击了西安市区,造成部分地段交通瘫痪,一些区域积水严重,大量车辆被浸泡在水中。而地处西安近郊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也出现短时暴雨,两小时内雨量接近40毫米。但在试点地区的秦皇大道、同德佳苑、西部云谷、总部经济园等实施了“海绵建设”的地块均未出现积水内涝现象。在早前6月23日的另一场暴雨袭击中,沣西新城在雨水径流总量及峰流量值控制方面也表现良好。

记者从陕西省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实时监测数据看到,在7月24日雨量大的19时40分至20时50分,沣西新城所在区域的“液位”监测指标显示平稳,未出现短时强降雨引发的“波峰”“波谷”,这表明地表雨水被良好吸收。

在径流水质调控方面,受测点水体外观清澈,实测显示出流悬浮颗粒物(SS)污染负荷削减率达85%以上。而在沣西新城“海绵城市”中心绿廊,记者看到,这里用于存蓄雨水的池塘里莲花绽放、水草丰茂,每到傍晚都有大量群众在此消暑纳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凸显。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表示,“海绵城市”就是要把大概率的小降雨留下来,把小概率的大降雨控制住,解决好城市建设中安全防御和生态保育“一体两面”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消除暴雨带来的内涝隐忧,“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据测算,沣西新城每年大约有8000万立方米降雨量,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全面建成后可收集利用率将达到50%,直接经济效益每年约1.5亿元。而在市政道路项目改造中增加的防水混凝土墙每延米的造价为800元,增加造价仅为道路总价的1%。

2015年4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获批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作为西部地区先进入选者,目前其已累计实施居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利防洪、滩面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各类建设项目33项。同时,构建起包括建筑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及中央雨洪(中心绿廊)在内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效防止了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城市痼疾。

“盆存留”立体化设计

探索治涝用水新模式

沣西新城海绵办常务副主任、海绵城市技术中心主任邓朝显告诉记者,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科学设计,沣西新城将原来的大广场、硬质路面等分解成一块块“小海绵”,扩大盛水的“盆”;再通过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分步、分阶段“存”住水分;后,通过各种调蓄、集水设施,把各源头雨水收集起来,“留”待利用,形成了立体化的“盆存留”治涝用水新模式。

步是扩大盛水的“盆”。西咸新区地处西北,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对此,设计人员通过将城市“摊大饼”分解为城市“微循环”,把地面“大水泥盖子”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海绵”,扩大涵养水源的“盆”。7月24日在同德佳苑小区,内置的两座雨水花园共汇集来自屋顶及地面径流雨水21.1立方米,外排总量6.2立方米,雨水平均削减率为70.5%。而在辖区内康定路、兴咸路、西部云谷等地都有建有类似盛水的“盆”,盛水量大增。

然后是分步骤“存”住水。通过透水铺装、凹式绿地、生态树池等措施,雨水被大限度地存下来。在秦皇大道记者看到,路面原有的雨水篦子被改为侧向的雨水收集口,雨水通过“收水口”进入道路绿化带,后经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槽、砾石层、盲管等设施后,85%的路面雨水会被“存”下来。相关数据显示,7月24日秦皇大道和沣景路共汇集径流雨水约5600立方米,超过一半的径流雨水通过绿化带被消纳,功效显著。

后是“留”水待利用。总长6.8公里的中心绿廊是沣西新城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核心部分,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及景观绿地内的富余雨水后都将输送至中心绿廊进行集中留存。据了解,中心绿廊一期工程已建成,占地23公顷,总长1.8公里,高可承载雨水量30万立方米,基本上能使周边2—3个街区内的道路和建筑地块中外排雨水完全消纳,必要时这些雨水将被再次利用。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李肇娥表示,通过不断探索和先行先试,沣西新城已经逐步形成包括修复新区内所有的河湖水系、保育新区内原有的绿色生态本底、建构城市内部绿网格局等多个层次的“海绵体”,为雨水在城市内部顺畅迁徙提供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