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
上海要以雨水径流减排、积蓄回用、污染控制、灰色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多目标雨水系统构建为切入点,建立科学的城市建设方式,建成具有弹性的
海绵城市。
上海城市水环境特性与水安全问题
上海自身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水质差,且难以凭自己能力有效控制。
上海属亚热带气候,降雨量充沛,平均全年降雨量为1092.9mm,历史上大年降雨量为1587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6-10月份,经常连续几天下雨,降雨量集中,暴雨出现频繁,连续时间长,且瞬时雨量大,极易造成河道水位猛涨,城区雨水排放不畅,致使内涝。尤其7-9月份,常遇海洋大汛,再加台风和暴雨,以及黄浦江上游地区连续大雨,流经本市域的河流水位高。届时,城区排放极度困难,极易致使城区内涝。
上海城市具有地下水位高、土地开发强度高、不透水面积多、土壤入浸率低的特点,城市因建筑密度高、建筑容积率高和道路、广场、铺装硬地等不透水面积多、雨水径流快,以及河流水位高而蓄水空间少,雨水管渠排放受阻等因素,遇到大暴雨,就会造成城市较大范围的内涝;城市水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尤其在遇受台风袭击的情况下,城市水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如2012年8月8日,受“海葵”台风影响,上海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平均日降水量为100.2mm,普陀区真南路站高达224.3mm,人民公园站小时降雨量大达58.9mm,造成城区大范围内涝。又如2013年10月6日起,受双台风“菲特”和“丹娜丝”的影响,全市普降大暴雨到特大暴雨,24小时大降雨量达332mm,使上海发生严重内涝。暴雨和台风是上海城市突出的自然灾害。
上海城市供水原水主要取自黄浦江上游和长江水源,现已建成黄浦江上游、青草沙、陈行、东风西沙等4大水源地,其中青草沙、陈行、东风西沙水源地属长江水源。
黄浦江水源地(位于松江区内)集中原水供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青草沙水源地建成前,一直承担着上海城市供应原水的重要使命。但是黄浦江流域的松江、金山、青浦、奉贤、闵行等西南五区采用“一区一点”的就近分散取水格局。原水水质和供水保障极易受流域水体突发水污染等事故影响。同时,现黄浦江水源地(位于松江区内)也受上游流域地区水体突发水污染等事故影响,其原水水质也趋劣。因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已在黄浦江更上游地区建金泽水库,该工程计划2016年底具备通水条件,2017年投入运营。该水库建成后库容达910万m3,应急备用库容525万m3。该水库供给上海市西南五区(松江、金山、青浦、奉贤、闵行)670万人的优质原水。
上海的长江水源处于长江入海口的附近上游,易受东海海水涨潮倒灌,原水咸化,影响水源安全。尤其青草沙水源地离长江入海口近,易受海水涨潮倒灌,致使原水咸化;该水源地承担上海城市58%的原水供应量,对上海城市供水安全影响很大。
上海两大水源水质均有上海自身难以控制的因素:①长江水源除海水倒灌致咸外,还受长江中上游及附近流域水污染影响,若上游流域发生如辽化事件等突发水污染事故,长江水源就难以使用。②黄浦江上游水源虽已在建金泽水库,试图提高原水水质,但该水库仍在浙江和江苏两省河湖水系下游,其原水水质受江、浙两省河湖水系水质污染影响,上海难以控制其水质。
纵观上海供水水源状况,可以得出结论:上海自身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水质差,且难以凭自己能力有效控制。上海城市供水安全难以自控的问题,需深远仔细考虑。
城市暴雨内涝和供水原水水质是上海城市水环境和水安全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