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告别“海景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4日
每当汛期来临,总有不少城市在风雨中“凌乱”,局地甚至出现严重内涝。“海景城市”打乱了城市运转秩序,也对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主汛期已过,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需要痛定思痛,多方面下大力气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措施、补足短板、消除隐患,尽快提升城市防汛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当下一个汛期到来之际,让市民少些看海的“惊喜”



武汉:何日走出“积水潭”

经过49天高水位运行,8月16日10时,长江武汉关水位降至24.98米,退至25米设防水位以下。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于当日终止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武汉市今夏经历的多轮强降雨令人印象深刻,据统计,今年6月1日至7月6日,武汉降水量达932.6毫米,比1998年6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出了64.6毫米。武汉城市160余处大面积内涝,公共交通、电力中断,变成了“东方威尼斯”。

相关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城市内涝严重,岂能全怪天气?

地下空间面临“内外夹击”

客观地讲,近些年武汉市治水攻坚计划还是有成效的。1998年7月,在雨停24小时后,全城有近20%的建成区仍然渍水,且渍水持续多日才逐步退去。而除武昌南湖部分地区外,今年武汉绝大多数渍水点的渍水在当天基本退完。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分析,这是因为这些年武汉市排水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
其实,近些年来武汉市的治水步伐从未停歇。2013年武汉市启动了“排水三年决战计划”。但是3年过去了,武汉主城区内为何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渍水?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年决战计划”虽然改善了一些排水泵站和地下管网的排涝能力,但处于大建设时期的武汉出现了许多大工地,有些或者将排水管道掩埋,或者破坏了管网。

此外,由于“重地上、轻地下”,导致排水系统建设远远落后城市建设。有专家说这是一笔经济账在作怪: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要花地方财政的钱,且无法像住房、水电、通讯等系统建设那样可以快速收回投资。因而很多官员对不被计入政绩的“地下世界”轻视敷衍,也就不足为奇。

这样一种发展思路无疑是在透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光鲜亮丽的地上世界,往往经不起一场大雨的检验,在狼狈不堪中现出“原形”,招致民意的普遍不满和诟病。

不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洪亮平认为,“原有的城市管网建设的确存在着一定问题,但把板子都打在城市排水系统上并不恰当”。他说:“管网只是一个输送的过程,更关键的是城市对雨水的存蓄空间没了,这才是位的原因!”

近些年,城市硬化面积日趋加大,在建设过程中还把原有的坑塘、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都侵占、填埋和破坏了,下雨后水就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尴尬,这无形中加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